Thursday, April 22, 2010

『一萬人的升學奧秘經典 - 誰在掌握大學申請的資源』

ACI南加州學院創辦人 Andrew 郭主任


大學申請及SAT考試受到華裔家庭的重視,始於上一世紀八零年代中期,大洛杉磯地區華人創辦的SAT補教機構,最早成立的約在一九八七年,此後的二十餘年至今,SAT考試及申請進入名校,逐漸在重視儒家文化的華人教育中變為顯學,百家爭鳴,補習文化蔚為風尚,也造就出數百名SAT獲得滿分並進入美國頂尖學府的資優生。更有數萬名學生進入理想大學就讀。


許多家長不明白美國大學如何挑選學生,簡單的說,可分為三大項目:一、學業成績。二、課外活動。三、人格特質。依照比重則是州立大學較看重GPA學業及SAT或ACT考試分數,約佔錄取條件的七成,課外活動與人格特質各占一成五。而私立大學則是學業成績占五至六成,課外活動占二成,人格特質占二至三成。


首先分析創始於一九二六年的SAT考試,SAT的前身是IQ智力或性向測驗,認為字彙能力是決定智力高低的重要因素,首創的四大基本類型有三種是直接與字彙有關,包括反義字、類比(Analogies)、及句子填空 (Sentence completion),外加閱讀測驗合併成八十五道題的SAT考試。順著時代變遷,一九九四年SAT取消反義字,二O O五年取消類比題,現存的版本是包括十九題句子填空及四十八題的閱讀測驗題。SAT考試喜歡採用具有難度的高階單字,並且非常重視邏輯推理能力,喜歡從抽象的概念推演出答案。閱讀測驗名稱為Critical Reading,看字面就知道需要具備類比推理分析文字能力才能作答,美國東部的長春藤名校Ivy League 喜歡學生參加SAT考試,認為SAT 高難度的單字及推理(包括英文、數學、寫作三部分)才能測出資優生的 學術表現。SAT盛行於美國東、西岸地區,每年有一百四十萬人參加,應考總數達兩百萬人次。


不同於SAT重視高難度單字與推理,另一種盛行於中西部,一九五九年創始於Iowa州的ACT (American College Test)相較之下顯得較容易準備,ACT 包括四個部分:英文、數學、閱讀及科學(Science Reasoning)。所設計的題目側重於高中學校所教過的內容,平鋪直敘,大量減少了艱澀難懂的單字,注重文法及對文章結構內容的了解,而不像SAT文章需推敲作者的心態或語調(Tone)。數學僅有約四題為三角涵數,其餘為基本的幾何與代數,作文是可選擇作答或不作答(但好的大學都要求提交作文成績),科學部分並非針對真正的物理、化學深入研討,而多半是對圖表(Graph & Chart)做分析詳讀,找出模式(Pattern)作答。ACT 考試的難度在於對速度的要求,須在短時間迅速答完全部題目(題目量多但不如SAT難)。


ACT較適合努力考過幾次SAT,但分數不能達到理想目標的學生,轉戰ACT只要能夠掌握速度,在校課業成績(英文、數學、科學)不錯的學生多半經過訓練可得到好成績,新移民學生若單字及推理閱讀能力較弱時,考ACT較有可能比SAT容易拿到好成績。(SAT滿分2400分,ACT 滿分36分),ACT 29 分相當於SAT 1300 分,考到30分以上已經可以申請許多優良大學(當然還要配合GPA 3.8或更好的成績)。ACT 每年有120萬人應考,一年有五次考試機會。

除了SAT或ACT成績之外,更重要的是高中生的在校成績GPA。由於升學競爭,學生拼命爭取高階課程(AP、IB、榮譽班),造成水漲船高,UC加大錄取新生GPA在Berkeley 加大平均4.17,UCLA 4.18, UC San Diego 4.07,都超過四分。許多家長在意學校的排名Ranking或GPA點數各校寬嚴不一,常常問我是否應學孟母三遷進入學業表現亮麗的明星高中,還是該避開激烈競爭,將學生轉入不太具競爭力,容易將成績擠到前五十或前二十名的中層或中低層學校。


我的建議是如果學生在排名不佳的高中成績名列前茅(前十到前二十名),就留在該校繼續爭取頂尖成績,留在本校稱王稱后,不需轉到明星學校做一個中等成績的學生,但要加強個人特質或課外活動展示能力的培養。如果學生在好學校成績始終提不上來(因為優秀者太多),但是念書主動積極認真,轉到不是高手雲集的學校,配合課後的補習加強,有可能獲得在排名或GPA上的大幅提昇,對申請大學根據區域性資源分配名額的錄取法則,有可能會追到非常優秀的大學就讀(依舊要有好的SAT或ACT成績才行)。


倘若學生不是自動自覺型,而是配合環境一起沈淪, 遇強則強,遇弱則弱,轉學到較差的學校後成績依舊維持中等平庸,則不需轉校,環境的負面效應可能會降低學生的整體學習素質。不論好學校或中等、中下的學校,維持GPA 3.6 以上是基本要件,選擇二至六門的AP課並通過考試也是申請好大學的普遍要求。


除了SAT及GPA學業成績之外,大學也重視學生與他人相處互動的能力,從學生所參與的課外活動及擔任的職位可以判斷申請者的社交、表達、應對互動,甚至處理人、事的協調技巧。高中社團中演講、辯論、校刊、報紙或十項學術競賽通長較能獲得學術性活動的加分。外加音樂、藝術、體育其中一項興趣才藝的活動以及各種學科為基礎的社團,或是與就業工作相關、服務社區及義工性質也是不錯的選項。


課外活動在於精而不在多,很多人以為參加六種或八種社團會吸引大學審核官員的注意,但許多大學亦會核算學生花在所有課外活動、社區服務的總時數,時間花的越多,與學習課業本末倒置,反而得到負面印象,得不償失。重點是選擇一、二項作為主力表現,做創始人、會長、主席、財務長、秘書等都可,但要熱情、真實作出實際成果出來才行。若是過分追求功利表現,刻意出國參加一些與自己志趣性向不符合的活動,在大學眼裡可能會覺得過於矯情做作,與學生平日生活處事的人格特質落差過大,被審核委員識破,反而錯失錄取的機會。

申請大學的最後一項重要資源是人格特質。想要進名校,先要提升能夠吸引大學注意的個人特質。所有的大學都知道; 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人,以人為本,教育是提升人的素質與工作處事能力。簡單的說,申請大學的關鍵在於把自己變得更有吸引力,透過成績表現、個人自傳、推薦信(某些私立大學要求面試)、課外活動、社區服務等項目及對所申請的大學及科系的了解,申請大學是另一種人際關係的整合與延伸,也是申請者與評審相互吸引的互動過程。


在我長達二十三年輔導學生申請大學的經驗中,塑造成功的個人特質須結合學生、學校與家庭三方面的緊密配合。從觀念上出發,常助學生確定學業、事業與人生的方向,再開發學生的學習與人際關係(people’s skills)潛能,順勢帶出學生性格上的優點與信心,教會學生主動負責,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,規劃出人生的目標與道路。這些觀念思維是申請大學自傳的主要架構。


大學看重個人特質中的多項元素,如自信、熱忱、毅力、關懷、善心、口才、求知慾、好奇心、正面思想、對學術知識發自內心的熱愛,關懷社會、濟貧扶弱、溝通表達技巧與能力,創造力、領導力、想像力、把觀念、想法化為行動的能力。簡單的說,就是把自己對周圍人與事的正面影響力發揮到極致。這些個人特質的養成無法只是靜坐在教室中學得,必須透過家庭教育、社團活動、經過有愛心、有經驗、良師益友的引導、潛移默化、見賢思齊、反省覺悟,並要多看、多聽、多問、多做,有真正關懷他人的情操與愛心,並有實際行動能力,才能提升個人特質。誠如哈佛大學校長所言 : 『哈佛大學要找的,不單只是成績優秀的學生,也是要找好心腸 (good heart) 的學生』。 當學生的GPA與SAT成績不相上下時,個人自傳與人格特質就是決定是否錄取的最大關鍵。


回顧過去輔導過的學生,秉持儒家重視學術與知識的好學精神,上萬名學生中屢創佳績,超過千人進入全美頂尖大學,進而獲得碩士、博士等專業學位者大有人在,如今在各行各業中成中流砥柱、光耀門楣。一切成功都從意念出發,對每一個學生而言,當你想要成功並已決定去做正確的事情,你就已經走在成功升學的大道上了。


作者為ACI南加州學院創辦人Andrew 郭,從事升學輔導教育二十三年,成功幫助一萬名以上學生進入理想大學。

1 comment: